我们真的灭绝了地球60%的物种?
利维坦按:就像人类在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the Sixth Extinction,又被称作全新世(Holocene)灭绝事件,是于现今的全新世所发生广泛及持续的灭绝或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涉及的灭绝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动物的科,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及节肢动物,大部分灭绝都是在雨林内发生】忧心忡忡一样,我们对于虎骨和犀牛角是否入中药的争论其实也出于类似的生存焦虑——人类与地球的其他物种休戚与共,而近现代的很多物种灭绝,和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纵然有让人听起来非常有前景的“灭绝物种重生计划”【比如已灭绝又重生的庇里牛斯野山羊(Capra pyrenaica pyrenaica)】,悲观者依旧担心,重生的物种放归野外环境抑或成为某种病毒的宿主,从而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
文/Ed Young
译/苦山
校对/斩光
原文/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8/10/have-we-really-killed-60-percent-animals-1970/574549/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电影《海洋》(Océans,2009)剧照。图源:豆瓣电影
今年10月30日,一则消息在新闻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其中《卫报》(The Guardian)发推特称:“1970年至今,人类已经消灭了地球上60%的动物”——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严峻数字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给出的最新计算结果。
(www.cbc.ca/news/technology/living-plant-wwf-2018-1.4882819)
(www.worldwildlife.org/pages/living-planet-report-2018)
但这和报告中所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此前各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直接计数、影像捕捉、卫星定位或计算动物巢穴、足迹等方式估算出不同动物种群的规模,报告团队正是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该团队对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在内的4,000个物种的16,700个种群的数量估算值进行了整理。(这里的“种群”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同种物种的一群个体。)
然而,已知现存的脊椎动物共有约63,000种,以上数据只占了其中的6.4%。为了了解脊椎动物整体的生存情况,研究团队对其数据作出调整,以减少其中的偏差。这些偏差包括,对欧洲脊椎动物的研究要比对南美洲脊椎动物的研究多,对大象这类濒危物种的研究也比对鸽子等无危物种的研究更常见(大象的种群数量计算起来也更简单)等。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69156)
电影《海洋》(Océans,2009)剧照。图源:豆瓣电影
他们最终发现,从1970年到2014年,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60%,但这和“人类杀死了60%的动物”绝对不是同一回事儿。实际上,报告作者在报告的技术附录中明确指出了这两者有所不同:“本报告并非涵盖所有野生动物的数量普查,而只是指出了野生动物种群在规模上的变化。”
(www.zsl.org/blogs/science/crunching-numbers-the-data-behind-the-living-planet-index)
要想理解这两者的区别,你可以想象手头有三个种群的数据:5,000头狮子、500头老虎和50头熊。40年后,只剩下了4,500头狮子、100头老虎和5头熊。这三个种群的数量分别下降了10%、80%和90%,也就意味着它们平均下降了60%。但实际动物总数从5,550头下降到了4,605头,减少幅度只有17%。
同理可得,诸如我们“已杀害全球一半以上野生动物”(出自《华盛顿邮报》)、“消灭了地球上60%的动物”(出自Quartz网站),或是“全球野生动物数量自1970年至2014年缩减60%”(出自《今日美国》)等说法都是不正确的。虽然以上这些说法都可能是事实,但仅根据地球生命力指数的统计范围并不能得出这些结论。
图源:We Heart It
事实上,即使是“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0%”这一说法也不确切,因为该数据只包括了63,000种脊椎动物,而多达数百万个物种的无脊椎动物并未纳入统计,其数量远远超过前者,包括昆虫、蠕虫、水母和海绵等,而它们才是动物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它们的命运知之甚少,因为普遍而言,科学家们监视、研究它们的时间比起脊椎动物要少得多。与大众眼中“更有魅力”的脊椎动物相比,无脊椎动物的研究难度更大,获得的关注也更少——但科学家们也在计划对它们投入更多关注。
图源:EarthSky
“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60%”这一结论也掩盖了各个物种的具体变化情况。在上述的假设场景中,狮子的种群生存情况基本良好,老虎的种群情况堪忧,而熊的种群则处在灭绝边缘。至于地球生命力指数所涵盖物种的真实生存情况,半数种群数量出现了增长,只有另外半数在下降。也就是说,对那些数量确实在减少的种群而言,实际情况比第一眼看上去的“60%”更严峻。
图源:EarthSky
这一切都与人类脱不开干系。从史前时期至今,人类已经导致了无数哺乳动物灭绝,要想进化出同等数目的物种,需要300至700万年。气候变化、栖居地消失和某种末日级别的真菌杀手使得至少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濒临灭绝。连无脊椎动物也不能幸免。
有关无脊椎动物的数据或许不够全面,但光是现有的数据就已足够令人敲响警钟:昆虫飞速消失,哪怕在所谓无人涉足的森林里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海洋中的珊瑚礁正以一种难以恢复的速度白化:自2016年至今,大堡礁珊瑚群中已有一半珊瑚礁死去。这一切的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生物毁灭(biological annihilation),有些人将其和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相提并论。现实已如此骇人听闻,我们实在没必要再危言耸听了。
图源:India Today
一言以蔽之:情况很糟糕。既然如此,有人也许会说,纠正60%这个数字没必要,只显得迂腐卖弄。为什么要在浩劫来临时吹毛求疵呢?眼下最重要的无疑是使人们警醒起来,假如一个数据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偏差,但能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尤其在当今这个阴谋论层出不穷、谎言自政府顶层流出的时代,媒体在警示我们地球命运时,比以往更应该重视内容的准确性。精准地描述问题及其涉及范围和严重性是极其要紧的事。
如果我们可以为了营造震撼效果牺牲准确性,为什么不干脆凭空捏造几个数据呢?引人注目的是,Vox和NBC等数家新闻机构都做到了在准确描述地球生命力指数的同时,传达出其令人担忧的信息。精确性和影响力并非不可兼得。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微博:利维坦行星
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